浅谈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它源出民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在演出剧目上,仅传统剧目就有约400多个,多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既有《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也有新创作的《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现代戏。这些剧目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表现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同时,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活泼诙谐、载歌载舞,且戏剧动作多从农村生活和民间艺术中提炼而成,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味,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一、注重戏曲艺术的程式而又不受其约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革新,突出个性,表演生活化。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定的艺术程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出现了艺术形式中各个行当的分工。湖南花鼓戏也同其他剧种一样,离不开戏曲表演程式。程式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普遍规律,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形式。在戏曲表演中,有共同的程式,也有扮演不同人物类型的特定程式,在这种不同人物类型的程式基础上,形成了戏曲表演中的行当分工,可以说,没有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也就没有表演艺术。湖南花鼓戏在形成其剧种特色时不仅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并且灵活运用程式来为塑造人物服务。
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上常采用一些舞台化了的日常生活动作和表现劳动过程的成套身段。前者如开门、进门、撩门帘、整妆、掸灰、扯鞋、挥汗、端茶等;后者如推磨、抖碓、打铁、打鱼、砍柴、摇船、缝衣、补鞋等。与此同时,还根据湖南花鼓戏的剧种特色,创作了很多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舞台程式动作,如《打铜锣》中林十娘“放鸭子”、《补锅》中的“拉风箱”等。这些多表现劳动生活为主的生活化程式表演正是湖南花鼓戏特色之一,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喜欢的原因之一。例如《刘海砍樵》中刘海的表演,很好地运用了戏曲表演的程式。在“砍樵”一场戏中,演员运用了戏曲生行的一些规范的虚拟动作如圆场步、滑步、翻身等,以写意的方式表现出砍樵的艰险、辛劳。演员在遵循本行当表演规范的同时,对一些程式从表演到声腔都有所发展和创新。《补锅》讲述的是生产队的养猪能手刘大娘,希望找一个有文化、有技术、职业好、贡献大的小伙子做女婿。但女儿兰英却瞒着她找了一个补锅匠做对象。一天刘大娘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只好叫女儿去请补锅的师傅来补锅。兰英、李小聪趁着补锅的机会启发和教育妈妈。最后刘大娘在满意的微笑声中接受了这位女婿。其中刘大娘、兰英、李小聪的表演,细致、逼真,贴近现实生活,不论是劳动中的动作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均给人生活的真实感——不受程式限制,重在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在声腔上则发挥花鼓戏音乐有山歌风的特点,演唱自然流畅、婉转悠扬、生活气息极浓。演员从动作、唱腔都向生活靠拢,把剧中人物原归属行当程式浓缩为洗练、精粹的表演,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突出,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二、喜剧风格浓郁,语言风趣诙谐,表演生动活泼。
湖南花鼓戏无论是在剧本创作、作曲还是在演员表演方面,均突出喜剧效果。在喜剧结构方面致力于情节的误会和巧合,将喜剧人物置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反映生活本质,展示主题。例如《补锅》把严肃的主题喜剧化,凸现了刘大娘、兰英、李小聪诙谐幽默的性格特点。小聪来到兰英家,刘大娘不知道小聪就是兰英的男朋友,催他快点补锅。小聪不急不忙讲述自己的岳母看不起补锅匠,刘大妈也表示赞同他岳母的思想,接着,小聪对刘大妈的旧思想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她革命工作是整体,七十二行都重要,彼此相依不能离。刘大娘听小聪讲得有道理,表示不仅自己要改变旧观念,还要帮助小聪劝说他岳母接受这个女婿。小聪见岳母已回心转意,连忙向岳母表露身份。《补锅》通过其中三人的系列对话、唱词和动作,把深刻的主题用演员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体现出来,使之更贴近于生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打铜锣》一剧,讲述了收割季节,生产队派蔡九负责打锣,通知各家各户关好鸡鸭,不要放它们出来吃地里的谷子,损害集体利益。蔡九碰到林十娘偷偷地放鸭子出来吃谷,站稳立场,坚持原则,和林十娘展开一场大公无私与自私自利的斗争。林十娘虽然施展了种种花招,但蔡九毫不动摇。最后林十娘在蔡九的教育下,认识了错误,下决心改正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这样一个故事。其中蔡九的唱段“一冒喝到酒/二冒呷到鸡/鸡毛都冒看见它一皮”、“推又推不脱/奈又奈不何” 这些口语化的语言来自民间生活,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琅琅上口,生动形象,流传久远,深入人心。其中演员表演既惹人笑、逗人乐,又尽可能地进行生活积累,掌握丰富的知识,把握高超的技能,准确捕捉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来为剧目表现的主题服务。这些喜剧人物的塑造,标志着喜剧效果的浓烈已成为湖南花鼓戏的精粹。这一艺术特色使湖南花鼓戏演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完整鲜明的艺术形象,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为剧情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湖南花鼓戏剧目中喜剧人物的涌现,充分说明此艺术特色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代表剧目凭借多彩多姿的内容、健康活泼的艺术风格和新颖别致的艺术手法,牢固地立足于我国戏曲艺术之林。
三、舞台表现手段上的多样化,表演载歌载舞,纷繁多姿,产生了新的戏曲化的舞蹈艺术。
舞蹈以身体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在戏曲舞蹈中,它把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融于舞蹈这种表现形式,使之表现出概括、浓缩现代生活的图景。湖南花鼓戏源于地上歌舞演唱,音乐多热闹欢快,表现力丰富,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在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动作,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如《采莲》、《砍樵》、《磨豆腐》等里边的划船、砍柴、磨豆腐等动作,都是根据实际生活加以提炼和美化的舞蹈动作,还有一些戏的主要情节都是通过歌舞来表现的,其表演非常细腻,甚至夸张。在《蓝桥会》中名旦张秋生扮演蓝瑞莲,与小生相遇时,抖开手巾,羞答答遮住半边脸,却从指缝中暗送秋波,二人分手时,她低眉回首,眼泪簌簌而下,演得活灵活现,十分真实感人。传统剧目《刘海砍樵》“砍樵”一段,刘海、胡秀英载歌载舞的表演,可以说是美伦美涣,充分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正直、勇敢等美德和追求忠贞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真实地表现了向美向善的愿望,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大型现代花鼓戏《老表轶事》似乎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却源自真实的历史。剧中的人物文有章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耐人寻味。鲜活生动的人物、诙谐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戏曲身段,传达的是强烈的市井气息,释放的是平民式的欢乐与梦想,而载歌载舞的舞台样式则证明了花鼓戏的魅力。
湖南花鼓戏表演对于舞的选择,是该剧种继承传统并加以出新的必然结果,剧情的发展及人物的塑造往往用舞蹈的形式比用语言表达情感内容更能为观众所接受。歌舞化的特点使湖南花鼓戏比之于其他戏剧更具形式感觉的因素。此特点融戏、乐、舞于一台,使戏曲歌舞化、歌舞戏曲化,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使湖南花鼓戏更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