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花鼓戏
是产生并形成于今湖南省邵东境内的一种戏曲。
约有一百来年的历史。
1989年,一位92岁的花鼓戏民间老艺人跟我说,邵东的这个花鼓戏应该叫花灯戏。
他说他父亲就是从师于衡阳的耍花灯的老艺人,学会了唱花灯调子,回到家乡后,带了徒弟组成了花灯班子,又耍花灯,又唱些小本戏。
后来到他手里发展到与几位祁剧艺人组成了剧团,唱花灯调的戏为主,就是说用的唱腔也就是花灯调。
一师教世家也同意花鼓戏当称之为花灯戏更合适。
他祖辈就是拜过耍花灯的艺人为师而组成剧团唱戏的。
但反对称花灯戏的更多。
他们都说,祖辈们是以耍花灯所唱的调子做唱腔唱戏,这个事实没有错。
但耍花灯的艺人们,大多都把所唱的调子称之为花鼓调。
终合我所采访到的东西,概述如下:
清朝末年,衡阳境内的花鼓或花灯音乐,还有锣鼓牌子音乐,开始传入今邵东境内,也可能是衡阳花鼓戏开始形成两小戏或三小戏之初,便传入邵东县境内。
花鼓音乐,与花灯音乐,及锣鼓牌子,再加上早之前传入的“杨花小调"(源头在江浙一带),经两小戏或三小戏而发展,形成了各角色齐全的花鼓戏。
道白语言,小本戏或“斗把戏川用本地方言,大本戏则用宝庆官话。
当然,邵东花鼓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当地的儒释道师等宗教音乐,特别是师(公)教音乐。
又吸收了早先就在此扎根的祁剧音乐,特别是打击乐与过场音乐,几乎全盘“拿来"。
当然,之后又有邵阳南路花鼓戏的音乐“加入"。